也許是因為在建構的過程中,每一個區塊皆未被界定成單一刻板的功能吧!所以我從使用者的行為上,看見了他們與我的創作理念相互呼應之處,感覺上像是種非預期的交流;而對我來說,能透過自己設計出來的空間語言與人達成交流,正是我在建築這個領域中所得到的快樂。

文圖|王士豪


2011年,我跟隨著建築繁殖場的其他伙伴進入了Studio 94。一開始,其實是支援學長們的畢業創作,但隨著空間的有機發展,我最終也在這裡選擇了一個區域進行我的碩士創作。

回想最初看到Studio 94的樣子,到今天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教育活動的平台,其中所經過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是最知箇中滋味的了。在這個基地上工作與生活的我們,在兩年的時間裡,透過日夜不斷的觀察、感受,然後轉為實際操作的建造,一路下來,充滿了無限的摸索、修正、重建與合作。

其實Studio 94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強烈或很戲劇性的基地。相反的,它對我來說有點「平坦」,但日後隨著我們的步步改造與材料的介入,它逐漸轉化成一個讓使用者有更深層身體感知的一個場域。

2011年八月,透過基金會在這個空間辦的一個空間教育展「想像、建造、生活、感受」,我開始把每日生活過程中所記錄的照片重新拼貼,結果我發現我拚出了一幅對於Studio 94的未來想像,我想要以強化這周圍田園地景的遼闊,以及延伸這個風景的意境為主軸,來進行進一步的創作。於是,我便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了對基地上的老厝、鋼棚和鄰居矮房屋頂的改造計畫。

在「想像、建造、生活、感受」展覽的過程中,我觀察到事實上Studio 94樓梯間的展區與附屬空間也是可以被使用的,也就是說如果透過某些手法能為這樣的「附屬空間」注入活力,那麼未來基金會的可用空間就會更多;而我同時也發現到空間的變化狀態、材料物質的觸感、動線的間奏與視覺上的各種距離感,其實都會影響到來此的參觀者或使用者的感受。總之,有了這些觀察與發現後,我決定針對所謂的「附屬空間」進行創作。


我首先選擇了陽台。二樓住居空間前廳的陽台,原是置放管線與暫放物品的功能。這個陽台與一樓入口庭院有著直接的互動關係,同時我考慮二樓的室內空間也應有對應的戶外休憩空間,於是便進一步探索該如何在地面層與頂層之間,為Studio 94開啟另一個專屬於二樓的空中花園,讓這個另類花園展現出「邀請」與「遊玩」的氛圍,並把這樣的氣氛傳遞或延展整個Studio 94。

在對空間有了想像之後,藉由材料的個性與運用,我開始詮釋二樓的空中花園。由於建築繁殖場是講究實作的團隊,所以大家會在這個基地上處處看見我們的手感;同時,我們也試圖利用身體感來進行空間的各種實驗,找到創作的各種可能性與適切性,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藉由五感,來充分呈現出我們對環境的感受,並將它營造成為氛圍。

我們以常民建材(5cmx10cm的C型槽鋼)組成架構來系統來支撐整個空中花園,同時也讓它以此與屋頂層脫開,最後在這個架構上以木鋪面大平台將其覆蓋。這個平台的行程將室內空間延伸到戶外來,透過低矮的踏階,大家得以在一種連續不中斷的行徑過程中,走向戶外。

藉由陽台所延伸出來的面,我們重新界定了場域範圍,並組構成像是「空中花園」的空間性格。


將空間中被人忽略的附屬空間加以創作成大小不同的可用區塊後,它們也就成為了連結環境與室內空間的介面。而在此遊走的過程中,大家還會經過些大小不同的「梯田」區塊 —— 某些被用作長凳、甚至餐桌或舞台。

透過遊走時必然發生的高高低低與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能藉由身體感來發現自己在不同區塊中可能發生的活動與使用方式。因為在同一個區塊裡,它對甲而言,可能是餐桌;對乙來說,卻可能是展演的舞台;而對丙,也許只是個讓他放鬆躺下休息的平台。

因著使用者與環境的對應關係,即使有一群人同時出現在這個空中花園,他們在使用行為上卻會出現微差異。而原來只是單純無味的附屬空間,也因此展現了多元的面貌與風情。

以材料與植物為媒介,開啟基地另一種的空間場景狀態。
在這個空中花園的不同區塊中,其功能不再侷限單一;相反的,因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它的使用狀態會一直改變。


以2012年十一月基金會的一個大活動為例,我常見這個花園平台上有參訪者側身躺在其上,曬著午後溫和的陽光。我觀察他們放鬆地趴在木鋪面上,享受著自然條件所帶來的洗禮;似乎在他們的整體感官經驗上,與環境全然融合。

說真的,創作是一種近乎於個人主觀意識的投射與自我表現;而材料、構造物、空間與氛圍便是幾番判斷之下的結果。在重新檢討當下所做的決定是否適當,是否自己僅是依著感覺思考時,我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不同的設計者,必然因著各自的生活背景與學習歷程的差異,而對事物的關心有著不同的角度與程度。

我藉由這次的創作來強調出人與空間相互對應變動的狀態;在看似極為單純的屋頂花園裡,原來因為處理手法的不同而可以發生如此多的活動與行為,創造出多樣的空間場景。也許是因為在建構的過程中,每一個區塊就未被界定成單一刻板的功能吧!所以最終我也在使用者的行為上,看見了他們與我的創作理念相互呼應之處,感覺上是種非預期的交流。而對我來說,能透過自己設計出來的空間語言與人達成交流,也是我在建築這個領域中得到的快樂。

在面對不同的生活場域時,人一定都有些心靈感受,而我覺得空間創作者應該要能將「如何挑起更多感受」這件事,放進心中;也要持續地探討人對於氛圍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它將深深觸動人的情感層面。